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峰论坛在常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29浏览次数:625

12月27日,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峰论坛暨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成立大会在常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苏省教育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常州大学、江苏省高校在线课程中心承办。“一市三省”高校的现代产业学院负责人,以及企业界代表齐聚,共话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这既是顺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高校联动合作的善谋善为,也是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的有益尝试。

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峰论坛现场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各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一市三省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出台了《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也顺应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方式组建联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常州大学积极瞄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范式。2017年11月,常州大学与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方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经过4年多建设,学院依托阿里云、中软国际、昆仑数智、慧科教育等合作企业领先的科技优势和平台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主体共赢现代产业学院,并于今年入选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018年,常州市政府、常州大学与李泽湘教授创业企业集团共同创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后更名为机器人产业学院,也于今年入选了省重点产业学院。此外,常州大学成立了中以科创学院,与新型研发机构江苏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搭建起中以常州创新园教育领域合作的重要载体。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在致辞中表示:“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的成立,让我想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参加联盟成立大会的,不仅有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也有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我坚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共同信念的牵引驱动下,我们一定能够握稳舵盘、把准航向、齐力划桨、乘风破浪,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致辞

据悉,常州大学成为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作为联盟首任理事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牢记使命,履职尽责,与成员单位一道共同努力,把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办出成效、办出品牌、办出影响力。”陈群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坚持互学互鉴,深化合作交流,建立联盟单位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定期交流探索分享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经验;坚持共建共享,发布联盟倡议白皮书,实施“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个共享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百门共享课程,培育千名产业型师资人才;坚持开放包容,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联盟的“朋友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加盟,形成集聚效应,发挥品牌影响力。

常州市副市长陈正春致辞

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冯大生致辞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线上讲话

常州市副市长陈正春、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冯大生分别致辞。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通过视频连线讲话。现场举行了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成立启动仪式,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尔桂宣读协同育人联盟宣言。论坛上还举行了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专家委员会聘任仪式。

常州大学副校长徐守坤主持各省(市)交流环节

在各省(市)经验交流环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吕华,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尔桂,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分别分享经验。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张根华,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工程创新实践中心主任刘金库,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评估中心主任袁旦,安徽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院长许德章围绕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分别进行经验分享。共建企业交流环节,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海峰和芜湖滨江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服务部部长吴昊进行经验分享。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徐明华院长汇报产业学院建设情况

27日下午,与会人员现场考察了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观摩机甲大师对抗赛,参与中以线上教学活动以及秋令营活动等;2020年度江苏省立项的首批15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对其建设点的建设情况做了汇报和互评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薛冰主持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现场交流会环节。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院长徐明华教授围绕产业学院的目标定位、建设基础、培养成效、保障体系、示范效应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获得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中期考核第一名。

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作总结发言

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在最后总结中表示:“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交流会研讨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念、路径和模式,推进了相关高校、行业、企业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与协同,也探索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机制,对于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资源共享机制,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至关重要”。


搜索
您想要找的